“那行!嫂子,我们就先去其他家了。”王安平笑着说道。
“那你去吧!办酒不?”嫂子问。
“酒席就不办了!到时候就请村子里面的几个长辈,吃一顿便饭,也就这样了。”
“那你媳妇那边呢?”
“她那边的亲戚太远了,在那边已经办了两桌了!嫂子,那你忙,我先带着她去其他人家认认门。”
草儿对着嫂子笑了笑,跟在王安平身后,向其他人家走去。
眼下已是冬天,地里的活儿基本没了。该种的都已种下,剩下的无非是给小麦、油菜施施肥而已。
六十年代初期,生产队对上工的要求还不算严格。真正严格起来,还得等到后来“祖国山河一片红”的时候。那时上工必须准时准点。不过各地情况不尽相同。
王安平听爷奶说过,他们这边虽是集体制,但也搞责任制。大致是按人口划些田地给各家打理,若产量出了问题,责任就在你家。
但据王安平所知,绝大多数地方还是一起上工。男女老少,按年龄性别,再结合活计的轻重来划分工分。
像挑大粪、用牛耕地这类重活,一天能挣十三个工分。壮劳力干活,不管干啥,基本都能拿十个工分。妇女和老人次之,一般七个,甚至四个工分。
当然,能干的妇女也能拿到十三个工分,只是数量稀少。女人还得操持家务,所以大部分妇女很难拿满工分。
如今地里没多少活计,大家也就不必一早就赶去上工,多是在家磨蹭半天,才到地里唠唠嗑,混上一整天,工分也就到手了。
“当家了,你们村人太多了,我根本记不住。”草儿跟在王安平身后,锁着眉头说。
“没事,又不是让你一下子全记住,慢慢来。在村里,你看到三十来岁的,多半是同辈,喊‘嫂子’就行。喊错了也没关系,下次就知道了!”
“哦!那我记住了。你们村人真多!”
王安平笑了笑。他们村才五百多号人,算多什么?那些几千号人的大村落才叫真正的大村子。
不过未来这些年,村里人口肯定会猛增,翻上好几倍不在话下。现在村里适龄的都差不多结婚了,往后一对夫妻生四五个孩子,人口不暴增才怪。
至于村里的老人,实在不多。战乱年代,医疗条件差,生活艰苦,长寿者稀少。一个感冒就能送掉一条命,这在山区尤其常见。
夏季毒蛇多,被咬后救不回来的情况时有发生。五十岁的人,看着比现代七十多岁的还苍老。
就像有些电视剧里演的,儿子看着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