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处克虏伯重炮的炮口刚喷吐完一团炽烈的火光,那枚呼啸的炮弹便精准地砸向日军指挥部——一座荒废了的寺庙,也有可能是道观,瞬间被刺眼的白光吞没。
“轰隆!”
震耳欲聋的巨响撕开战场的喧嚣,冲击波将房屋的木梁、瓦片与泥土掀上半空,这座破庙直接被轰塌,扬起的尘土半天也没有消散。
落弹点已化作一个冒着黑烟的大坑,坑沿散落着断裂的军刀、变形的电话机零件,以及被炸得扭曲的日军军旗残片。
而那个在战场犯下累累血债的鬼子中将,连同他身前的作战地图一起,早已在高温高压下被撕成了碎块。
飞溅的碎肉混着泥土溅在十几米外的树干上,暗红色的血污顺着树皮缓缓流淌,一个囫囵尸首都没留下,哪怕是亲妈来了都认不出来,命该如此。
自从侵略者踏上这片净土,这样的下场是早晚的。
硝烟尚未散尽,还有一具穿着少将制服的躯体,却已被气浪拍得像揉皱的纸团,胸前的金色领章沾满血泥,已看不出原本的模样。
因为距离爆炸点比较远,还能勉强保留着牲畜的形状。
更远处,十数个佐官尉官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废墟周围,已经是死的不能再死。
就算他们还有一口气,在没有军医和相应医疗物品的救援下,无非也就是吊着口气亲眼看着第三十三师团覆灭而已,然后就可以死的更安心。
这一炮直接挑断了日军的指挥大动脉,指挥系统乱作一团。
原本调度有序的日军部队瞬间沦为一片散沙,在基层军官和士官的指挥下各自为战。
局部的防线在最初的几小时里还算稳固,可当第一处防线开始崩溃后,短短半小时,整个防线就像被虫蛀的布帛,到处都是撕裂的破洞。
数以千计万计的华夏士兵从这些缺口里倾泻而入,原本还算规整的交通壕瞬间变成了扭曲的血河。
第三十三师团的残兵早已没了建制,曹长们举着士官指挥刀徒劳地喊着“反击”,却被涌来的人潮撞得东倒西歪。
一个日军上等兵刚用步枪托砸倒冲在最前的华夏士兵,后腰就被另一把刺刀捅穿,他踉跄着转身,紧接着又被一把刺刀捅穿了肺部,随着两把刺刀被染的血红,鬼子兵的眼神里的生机迅速消逝。
而他们三人中最年长者甚至还不满19,这是两个国家底蕴的碰撞,最后一口粮交了军粮,最后一匹布改了军装,就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。
战壕里的厮杀根本容不下任何战术,只有最原始的生死较量。